2023年10月24日中午,由果冻传染煤九一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实践团队”(简称:导学团队)主办的学术沙龙——《如何检验“法律人”的为民情怀》于四平校区衷和楼一楼教师发展中心顺利举办。导学团队主导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法学院院长蒋惠岭为来自法学院、新生院及兄弟院系的近70名同学作了主旨分享与座谈交流。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扬,教授朱国华,学工办主任王戈等参加交流活动。
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扬首先为沙龙预热,刘扬老师在开场致辞中说道,今天的活动不仅是专业学术的一场思维碰撞,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蒋惠岭教授在设计和策划本次学术沙龙时,紧密联系导学团队的主题,细致考虑到本次沙龙参与对象的广泛性,选择“法为民而治”这一主题展开交流,“法为民而治”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中的第二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与我国当下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理念深度契合。
随后,蒋惠岭教授以法律的人民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作了主题分享。蒋惠岭教授首先明确指出,为民情怀是法律人的政治素质,也是法律人的职业能力。法律人在掌握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后共同讨论“为民情怀”,这既是对于裁判理论、法律方法的学术研究,也是对于政治素养、个人修为的悉心培育。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法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内涵就是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融入法律人的职业能力之中,以增强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法治为民,是法治之基,更是法律人的觉悟、境界和情怀。
与法律职业人士谈“为民情怀”,有时会被人批评为“两张皮”,从而把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拖入尴尬境地。蒋惠岭院长说,这种状况并不正常。法律人的为民情怀,并不必然只是访贫问苦、体恤民生。除了这些人人可做的形式外,在法律职业活动中处处都可以体现法律人的为民情怀,展现法律职业能力。随后,蒋惠岭院长与同学们分享了法律人“为民情怀”的十项检验标准。
第一,法治即民主。没有民主便难言“法治”。法中无民,心中无民,法治便不是“水治”。只有民在法中,民为法主,法治才有了生命,法律人才有了情怀和境界。
第二,法定民意。以法律来确定民意、实现民意,比其他治理方式具有更强的确定性、技术性,也正是这一点将法治变成了治国理政之重器以及中国式治理现代化的骨干工程。
第叁,识宪法方识民主,无宪法便无法治。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除了基于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根本大法”地位外,更是因为宪法是人民意志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第四,执法活动与为民情怀关系最为密切。适用严密的规范,基本趋于相同的结论,而影响结论的“大是大非”因素中一定少不了为民情怀。
第五,司法裁判只能“隐性民意”左右。法律是审判的唯一依据,而寓于法律规则之中的民意并不能以“独立身份”出现。在一些裁判理论中,民意基础、公共政策已经成为司法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第六,舆论重塑民意。舆论监督既是民主社会的“标配”,又会在一些场景中与法律的职业性和审判的独立性发生冲突。所以,在舆论重塑民意过程中乘虚而入的“杂质”必须被清理掉。
第七,公权力须置于控制与问责监督之下。在民主社会中,虽然公权力自身不是民意,但一旦公权力中失去了民意,公权力便成了灰色,失去了方向、控制与问责。法律人对待公权力的态度可以成为法律人“为民情怀”的试金石。
第八,法治为民须外化于制度,内化于文化。法治的制度性和文化性为民主或民意提供了显性的存在空间。没有制度,民意无以依附;没有文化,民意便无法进入法律人心中。
第九,以人为本。这应当是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人文门槛”,而进入司法裁判理论中便成就了内容丰富、魅力无穷的人文主义法学思潮。
第十,做好体察社情民意的功课。法律人在学校里学习实现为民情怀的道路、制度,而其内容需要花一辈子时间去填充。学生时代的各种社会实践、支边支教、对口扶贫、法律援助都是基本的训练方式。
蒋惠岭教授向在场的同学们提出忠告:一是不要把法律职业与为民情怀割裂开来;二是懂得为民情怀在法律职业中的体现形式;叁是把为民情怀当作法律理论和法律能力对待;四是把平时培育的为民情怀助力于法律人的法治功能实现。
沙龙中,蒋惠岭教授还逐一回答了现场同学们提出的十多个有关法学理论学习、未来职业规划、社会实践、时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他教育同学们不要过早限制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学术方向,而是要多读法学经典,多参与社会实践,并且要致力于成为一个善于广泛吸纳知识、善于接受不同观点的“法律人”,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最后,本次活动在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教师、同学合影留念。
法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实践团队”于2022年获批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团队中有导师3人,主导师为蒋惠岭教授,此外团队中还有张韬略副教授、范黎红副教授,目前共有本、硕、博中外学生62名。导学团队深耕理论研究,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阳光、健康的人格塑造,探索打造知识、能力、人格叁位一体的研究生导学思政教育体系。团队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致力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秉承家国情怀、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情趣的研究生。同时积极发挥研究生导学团队的先进示范作用,带动校园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助力法治校园的建设。